1.90年代日系面包车哪家强?不只是海狮说了算!

2.曾经让80、90后痴狂的四驱车现在还有人玩吗?

3.90年代进入中国的跑车都有哪些品牌

4.90年代新大洲燃油36cc助动车可以行驶几公里

5.92年摩托车普及了吗

6.80年代的老车记忆 片场偶遇日野RC420大轿子

7.在90年代,除了双钻奥迪的四驱车外,还有个福建的品牌叫什么?记得是小轮胎,只出了四种

90年代汽油观光车_90年代汽油观光车图片

先说结论,这是构造发展与成本妥协的产物

首先是风阻的考量,实际上 ,早期汽车产业并不是不懂得空气动力学,下图这辆车诞生在20世纪30年代,是由早期的(Auto Union )汽车联盟股份公司(奥迪前身)的车辆设计的,从它的的外形就可以看出他对风阻方面下了大功夫,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银箭。还有一款比银箭更极致的,同样来自奥迪,代号type b。

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车辆工程师们就已经意识到了车辆非流线造型所带来的风阻以及风燥对车辆的影响 。直到20世纪50年代,德国与英国的工程师才有意识的系统的研究车辆空气动力学。

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车辆逐渐向空气动力学中的椭圆形演进,这样造型的车辆所受到的空气阻力最小。以下是各种车辆造型所遇到的风阻。

其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是有些早期的概念车也有着不输现代最前沿车辆的风阻系数。

例如:1939年的Schl?rwagen ,它的风阻系数为0.186

目前风阻系数最低的是水滴,它的风阻系数只有0.05,我们可以看到,Schl?rwagen 的造型是非常接近水滴型的

其次是工艺问题,如果车身做成水滴形状,车尾就会短小,这样内部空间和后备箱就不能满足需求。所以,风阻系数越低,内部空间就会被压缩,两者是难以做到平衡的。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家庭轿车逐渐由作坊式的生产组装转化为 社会化大生产,这里最具标志性的就是福特的 T型车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化生产的车辆与专业研发车辆的不同,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车辆实际上并未将空气动力学作为车辆的主要取向,也就是说,车辆的造型往往取决于车辆舒适性和生产的便易性。1914年福特公司能够在93分钟内组装出一辆车,与车辆构造的简单不无关系。

价格便宜,性能耐,还够结实耐撞,消费者都乐意买单。主流审美意识就这样形成,即使汽车品牌有能力把高端车型做的更柔美,但是其大体外形仍然要遵循主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那个年代的车辆的造型在大致上符合空气动力学,但是其外形仍然存在一些棱角和锐边的现象

90年代日系面包车哪家强?不只是海狮说了算!

这种穿越的计算,有两种算法,一种是按照人均收入和车价变化的比值来算。另一种按照当时购买力来算。

90年代的汽车价值,跟今天的价值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这是因为这20年来国人的收入变化,通货膨胀的变化,都很大。与其他国家金本位和美元本位不同,中国是“房本位”。可支配收入的购买力要以当年房价来核算。

九十年代奥拓和桑塔纳的价格

在九十年代,奥拓价格在6.8万左右,而桑塔纳的价格在18万左右。奥拓是当年个体户的专用车。而桑塔纳,你要是没个别墅的实力,想都别想。必须有“拿批文”的手段,才能做这么大的买卖,开这么牛的车。这个价格在今天看来只是贵了一倍而已。但是,你还要计算当年的人均收入,以及货币购买力。

按照收入变化算奥拓桑塔纳价格好夸张

九十年代中期,一线城市人均月收入最高800元,年收入1万元,普通工人收入500元左右,年收入6000元。我们按照高收入来算,奥拓相当于6.8年的收入,桑塔纳相当于18年的收入。

而今天,北京刚刚公布的人均月收入是1万左右,而奥拓如今卖3万,也就是三个月的收入可以买奥拓,而桑塔纳如今是8万左右,8个月的收入就能买桑塔纳。这中间相差多少倍呢。

人均收入增长12倍,粗略的算,当年的奥拓,如同现在12x6.8=81.6万,相当于现在买一台宝马7系。而桑塔纳则是216万,相当于买一台奥迪R8。好夸张啊!

但如果你是70后或80后就会感同身受,90年代中期身边有几个家里有车的啊,只有单位给配车的,家庭哪有买车的,买车的都是做买卖当演员的。那会儿有车开的人,在我们眼里跟现在开R8的也差不多吧。

按照收入的购买力来算,跟当年区别不大

九十年代中期,中国人99.99%都没有意识去买房,所以不知道当年的房价是多少,我也只知道北京的房价,2环以内大约是2000元/平米,那会儿也没啥大户型,买一套两居室就是10万。

也就是说,当初北京一套房子,也就值个奥拓的价格。到九十年代末房价才逐渐攀升,今天我家的房价是10万一平米,整整50倍。而奥拓和桑塔纳价格降了一半儿,今天一台奥拓或桑塔纳在北京都买不了一平米。

曾经让80、90后痴狂的四驱车现在还有人玩吗?

上世纪90年代,大量的日系面包车涌入中国市场,其中包括影响中国很多年的第三代丰田HIACE海狮。其实除了海狮,当年国内还引进了日产佳奔Caran、马自达Bongo、三菱得利卡DELICA、日产巴宁Vanette等面包车,不得不说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

马自达Bongo旗下有E1600?/E1800?/E2000?/E2000?几款车型,此外还有4×4四驱车型,但是全驱车型比较少见。笔者对E2000的印象还是非常深刻的,2009年家乡爆发洪灾,隔壁私人医院的一辆马自达E2000救护车在洪水中被淹了二三十公分,车底下都是淤泥。后来洪灾结束后,车主把底盘的东西清洗了以后便把车弄走了,遗憾的是自从那以后再也没见到那辆救护车。以个人观点来看,马自达E2000是当时为数不多造型好看的面包车之一。

上世纪90年代,马自达E系列车型进入国内。1993年,海南马自达以CKD的形式生产制造马自达E2000面包车,国产化型号为HMC6440。进口版车型和国产版车型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左右两侧车窗下方粘贴的型号有所不同。拍摄车感觉像是CKD组装的车型,但是车门上粘贴的E2000着实令人费解。

该车的行驶证还保留着,记录的信息都非常的详细。行驶证上面写着品牌是海马HMC6440,车辆注册日期的1994年3月24日。该车的强制报废日期是2014年3月24日,以这种情况来看,这辆马自达E2000应该是跑满了20年的使用周期。

下半部分保险杠这么多年也没怎么掉漆,上面布满了灰尘,但还会出现反光。很多人会以为这是玻璃钢材质,从下半部分格栅变形生锈的地方能够看出来,马自达E2000用了全金属保险杠。

据了解,马自达E2000一共有两种前脸。一种是本文中介绍的这辆中间带凹凸格栅,两侧的车灯为矩形大灯,车灯外圈带有背板的前脸。还有一种则是上面这张宣传图中的样式,取消了前部中央的凹凸装饰格栅,为全平面;防刮条贯穿整个车身,左右两侧的车灯也用了更加饱满的梯形车灯。除了这两个设计以外,两款车型所有配件与规格均相同。

国内大多数都是用了短轴距的版本,尺寸为4385×1670×10mm。

这辆马自达E2000即使经过20多年的洗礼外观也保存的十分完好,车漆基本整洁,除了一些**的水渍以外没有太多瑕疵。车门上使用繁体字写了大连开发区规划土地建设管理局。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大连市金州区东部,是年9月经国家批准成立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誉为“神州第一开发区”。所以这辆车曾经投入参与过国家建设,肯定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遗憾的是,左后侧车身的防剐蹭条已经变形,部分出现了脱落的现象。不过问题都不大,只要经过简单的修复就可以让其恢复原有的样貌。中部车厢车窗和后部车窗均用前后推拉的形式,长轴距车型尾窗则为封闭式。

车尾部的设计并不是那么高调张扬,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实用的风格。车尾的大玻璃还安装了雨刷,车牌上方是连接左右两侧车灯顶部的装饰条。车灯用了梯形的形状,自上而下分别是转向灯、刹车灯、行车灯和倒车灯。车灯两侧与防刮条连接,工工整整看起来非常的舒服。最下面的保险杠中间设有登车踏板,踏板上还有防滑设计。

六孔钢制轮毂,非常经典的造型。

这辆马自达E2000搭载了一台1.998L的汽油发动机,发动机最大功率可以达到85马力,最大扭矩为151N.m。与发动机匹配的是一台5挡手动变速箱。

车门把手用横拉式

由于车辆停用时间比较久,所以车内已经覆盖了厚厚的一层灰,体现出一种破败感。但也只是感觉上有破败感,车辆内部部件基本无一损坏,非常完好的陈列在我们的面前。那个年代的日本车都是最大化的利用车辆内部空间,该车前排设置了一张独立座椅和一张可以乘坐两人的宽体座椅。

两幅式方向盘用凸形设计形式,左右两端安装了喇叭按钮,挡杆就在边上,触手可及。

仪表盘左侧的开关使用了悬浮式的布置方式

仪表盘也如同当年的日本汽车一样简洁,而且都是不对称的设计形式。左侧一大块区域是车速表,右边则是水温表和油表。车速表中间包含了里程表,里程表上面30多万公里的里程令人着实有些惊讶。

变速箱挡杆安装在发动机罩上面、两张座椅之间,并没有占据驾驶室前部地板空间。

车厢内部前两排座椅用2+1的布置形式,最后一排则是整体的三人座,一共可以乘坐9个人。后半部分9个人加上驾驶室内部的3个人一共可以乘坐12个人,超出了小型客车的上牌标准,所以该车悬挂的是**车牌,需要B照才能驾驶。

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面包车领域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日系品牌百花齐放的年代了。现在国内的日系面包车只有丰田海狮还活跃在市面上。但这些远去的面包车对国内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也为很多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回忆,更是深刻的影响了我国的汽车行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90年代进入中国的跑车都有哪些品牌

四驱车有人在玩但是圈子已经变得很小,和巅峰时期没有可比性。

四驱车最热的时间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从市区到城市,再到整个国家,从学校附近的小店到市中心的商场,竞争无止境。然而,在未来四驱车汽车突然之间就消失了。我们周围的人突然停止比赛,跑道被拉下,比赛也没有了。

20世纪80年代,田宫简化了遥控汽车,创造了第一辆四驱车,并于1988年举办了第一届“日本杯(J-CUP Japan Cup)”比赛。20世纪90年代,奥迪将四驱车带入中国,并大力推广。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下,在《四驱小子》和《四驱兄弟》两部动画片的帮助下,四驱车开始流行起来,并上升到体育水平。1996年,有80万学生参加了首届“奥迪杯全国青少年四驱车锦标赛”。现在什么玩具能做这件事?

然而,为了追求发展,挂在一棵树上注定是不可能的。2004年后,奥迪开始通过产品和动画片推广其他产品,比如后来有点尴尬的《火力少年王》就为了溜溜球推出的。四驱车也在此时逐渐失去了奥迪第一产品的地位,其在中国的发展也就此结束。

与此同时,日本四驱车比赛自1999年以来已经暂停了很长时间。在国内,对四驱车的支持也在逐渐减弱。更重要的是网络游戏的兴起让当时的学生放下四驱车,溜到网吧玩网络游戏。大约10年前,奥迪在华丽的“战龙四驱”系列失败后也彻底放弃了四驱车。那是的奥迪已经变成了奥飞,主要经营动漫。

在如此大的环境下,四驱车几乎不可能回到当年的盛况,因为这个群体已经被切断了。玩四驱车的人还是之前的那些人,但是他们以前很年轻,现在已经长大了。时间在流逝。当某样东西旧了,总会有新的东西来代替它。我们永远不会回到过去。

90年代新大洲燃油36cc助动车可以行驶几公里

90年代国内卖的跑车的话,就没有合资的,全都是进口的。比较常见的大概有:

日产的180SX,200SX, 很少见的Skyline R33, Fairlady 300Z.

本田的1代披露Prelude, 和S2000(应该非常少见)

丰田的塞利卡Celica,和非常少见的Supra,

马自达的MX-6,和非常少见的RX-7(好车,你懂的)

现代的1代酷派。

三菱的FTO,3000GT,和双门版老蓝瑟

欧美牌子的话,90年代进来的基本都是大牌跑车了,常见的如保时捷,美洲豹,玛莎拉蒂,这些都是90年代常见的进口欧美跑车,但是跟探针级别差远了就不提了。福特同品牌有一个叫Cougar的,中文不知道叫什么,你自己找来看看。还有克莱斯勒的Crossfire可能算一个,但是从来没在中国看见过。或者你找找野马,科迈罗这些肌肉车的老版也有可能。

以上这些车让我推荐的话,我说如果条件允许就要三菱FTO好了,他性能是不错的,比不过RX7但是胜在耐用。然后这个车的外观就算在今天看也算挺不错的。稍微弄下外观就漂亮了。既然喜欢探针我觉得你应该会喜欢这种曾经红极一时的跑车的。塞利卡和180SX也是不错的选择,胜在保有量多,容易找。

92年摩托车普及了吗

90年代新大洲燃油36cc助动车可以行驶20公里左右。一种助力车包括车架、前轮、后轮、设置在车架底端部的五通和发动机,其中所述助力车车架由相互连通的空心管组成,其内装有燃料油。车架的前、后端顶部分别设有加油孔和放气孔,助力车车架下部与发动机之间连通有油管。实用新型助力车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安全可靠,而且非常美观。

80年代的老车记忆 片场偶遇日野RC420大轿子

92年摩托车没有普及。

92是指19世纪90年代,1990年到2000年以前。在90年代,摩托车才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并没有普及,在90年代有一辆摩托车就好比当今的一辆宝马车,很少的一部分人才会买。一直到2010年,连续20年的增长,我国的摩托车普及率才大幅度提高。

摩托车,由汽油机驱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两轮或三轮车,轻便灵活,行驶迅速,广泛用于巡逻、客货运输等,也用作体育运动器械。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摩托车分为街车、公路赛摩托车、越野摩托车、巡航车、旅行车等。摩托车由发动机、传动系统、行走系统、转向、制动系统和电气仪表设备五部分组成。

在90年代,除了双钻奥迪的四驱车外,还有个福建的品牌叫什么?记得是小轮胎,只出了四种

日野在70年代生产的RC大客车, 我国于70年代末期进口了一批, 首汽车队中它替代了已经老旧的斯柯达706RTO。60年代和70年代是斯柯达706RTO, 而到了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则是日野RC和RR的天下。

以前部委的大班车里,除了这款RC外,常见的就是三菱Fuso和南斯拉夫桑诺斯了,还有UD和BENZ。

这一景象似乎又让人们回到了那个发展变化幅度最大的80-90年代。

日野客车铭牌打印的时间是公元年号,经过换算不难看出,此车产于年。

硕大的老式三幅方向盘,配上了经典的日野标,即便40年过去了,依然完好,印记清晰。

侧面的控制箱,一些车内空调、加热器和车内灯光的控制都在这里。

车载收音机已经落满了尘土。

车门手动应急开关就位于这里,同样标识相当的醒目。

一分为二大视野的风挡玻璃,对刮式的雨刷器,这辆车的许多设计都成为了国产车的借鉴对象。

车内的许多座椅已经残缺不全了,报废后拆除座椅后移为它用,成为了这些报废车的共性。

客车内部装潢典雅,乘坐部分特别着重舒适性。

我手中的一本日野工作手册,还原了它出厂时的车内模样。

日野工作手册中关于RC系列的一些参数,包括了底盘驱动形式,发动机型号,发动机动力和转速,档位数,轴距,以及可布置座位数简单的参数信息。

许多老人对这辆车的印象是,行驶噪音极低,悬挂特柔软,坐着很舒服,好像坐船一样。

小学春游坐过一次,空气大气囊,悬挂软的象条船,到地方老师带我们一班学生基本都快要吐了。去年去大阪环球影城又做了一回日系大轿子,悬架的调教似乎依然如此。

80年代后期,从美术馆东面的民航大楼门前坐车,大概就是这种车,票价是5.5元。

RC的许多外观细节都被北京的公交车型所借鉴,尤其包括了它们的前后尾灯,它们在日后也都成为了国产车的典范之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福万FUMAN其实,福万FUMAN,可以看作日本万代BANDAI在中国的分支。

福万(福建)玩具有限公司创建于1985年5月,是我国玩具领域第一家中日港合资企业,由中国福建方与日本万代模型公司,福万(香港)有限公司共同经营。

90年代后,由于某些原因,福万公司的模型,被指为“宣传法西斯主义”(德国的装甲车辆,真实地反映了纳粹十字的涂装)而遭到工商部门的扫荡,甚至还进行了集中的公开焚毁,最终导致停产。

福万的产品

1/48二战坦克装甲车辆系列

特点是有简单的内部构造,并配备有相应的1/48兵人。而每份说明书中都有一些介绍战场场景的制作方法,很多模友最初对模型的感情培养上,都有着福万的功劳在里面。

其实这些本来都是日本万代公司的产品,只是因为在坦克装甲车辆模型的比例是1/48还是1/35的选择上,最终万代公司主导的1/48比例无法体现更好的细节最终被田宫1/35击败。(历史的车轮转到21世纪,在1/35坦克装甲车辆市场大量被威龙和号手占据的田宫,却又捡起了1/48的比例,试图创造另外一个辉煌,也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吧)

这些产品都非常精美,更由于它和很多模友的童年联系在一起,加上停产的原因,所以它的价格,几乎可以与其在模友心目中的地位成正比(汗……)

1/2000二战军舰系列

福万的1/2000的二战军舰系列也非常有名,产品涵盖了二战中许多著名的战舰如密苏里、提尔皮茨、俾斯麦、华盛顿、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列克星敦、大黄蜂、埃斯克斯、卓越号航空母舰等。笔者的第一个模型启蒙,就是福万的1/2000的“埃塞克斯”号航空母舰。因为其体积小,便于收藏,所以也颇得爱好者的青睐。

四驱车和变形金刚等玩具系列

在停止军事类模型生产之后,福万公司的四驱车和变形金刚等玩具,仍然在生产之中,只是这些产品,都无法再现福万当年的辉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