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文读懂铜产业链(深度干货)

2.回忆杀(之二):你还记得2007年的汽车广告么

3.2023年1月3日24时起北京成品油价格按机制上调通知

4.小麦“跳水”豆粕降温,猪价涨势反扑,油价跌不动!发生了啥?

5.下次油价是涨还是跌?

6.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价格表

2008年柴油价格表_08年柴油价格62元

站在农民角度、收藏三农!农民兄弟们大家好,我是三农老道!最近一段时间,相信很多的农民兄弟能够收藏到美国众议长佩洛西窜访的,这个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热议。

对于这件事,老道认为,我们国人坚决支持国家针对窜访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也希望大家能够理性发表言论。

在我看来,只有我们祖国经济强大了,农村生活好了,国力昌盛,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所以我们还是要重点收藏一下国家针对乡村方面的一些利好政策。

今天要为大家带来两个好消息,根据老道了解到的相关情况来看,有一些地区针对汽柴油价格上涨问题,正式出台了错峰加油补贴政策。

而且现在有些地区也明确指出生育三胎的还会给予1万元的生育津贴补偿。

那么这个政策到底是如何确定的,具体情况咱们一起来说一说。

8月6日起:汽柴油价格大涨,错峰加油补贴发布!生娃补贴1万元!

老道说:谈到错峰加油补贴这个政策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在近期发布的一项政策规定。

根据河北省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要点的要求,河北省石家庄市即日起一直到9月30日将正式启动夜间错峰加油补贴政策。

在石家庄地区的朋友可以在每天0点~24点登录云闪付APP领取夜间错峰加油补贴票券,这一次石家庄市投放的补贴票券为362万张,先到先得,领完为止。

石家庄地区的车主可以在享受满200元减免十元的财政直补基础上来叠加加油站相关优惠政策,最终大家能够获得更多的实惠。

但是老道认为,石家庄地区下发的夜间错峰加油补贴政策释放了一个很积极的信号。

在油价大涨的当前,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地区来实施加油补贴来进一步减轻群众在高油价方面的负担和压力。

当然,除了错峰加油补贴在相关政策之外,对于生育三胎的家庭还有一个好消息大家一定要了解。

现在湖南沙市正式印发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工作方案,这个方案可以说让很多生育三胎的家庭非常振奋。

为了鼓励生育,方案当中明确指出,对于生育三孩及以上的家庭,每个孩子可以享受一次性育儿补贴1万元,而且还会增加亲子和购房指标。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省市地区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在多个方面保障解决生育家庭在抚养孩子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实打实真金白银的投入。

希望咱们农民兄弟能够响应生育二孩、三孩政策号召,享受生育的利好政策。

随着8月份的正式开始,南北各地很多城市也都有各方面的利好政策出台。

老道相信在这些利好政策的落地过程中,我们农民也能成为最终的获益者。

在这里也恳请大家一起行动,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为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三农扶持政策点个赞。

(仅供参考)

一文读懂铜产业链(深度干货)

在你的地方、你的单位、你的行业、你的身边,或其它东东,你认为存在什么问题,应该要求或部门怎样做去解决这一问题等等之事,你都可以写成议案(人大叫议案、政协叫提案)。要求不违背法律和道德,要有建议性、有现实意义,并提出可操作的其体措施。写好后交给大会秘书处或人大常委会即行。

例:关于适度调整公交票价的议案

近十年来,我们看到城市公共交通的设施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车辆的档次和品质也不断提高,服务时间也相应延长,IC卡学生、成人优惠卡的可乘线路也从三年前的89条增加到目前的180条。据了解,老年人、困难家庭、离休干部等特殊群体的优惠范围也在延伸,这些服务措施的出台,车辆的新增更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由于公交的社会公益性,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使公交公司在服务乘客的同时,企业的亏损在加大,十年间(1993-2003年)企业共亏损4.04亿,亏损平均年递增17.06同时,自95年以来燃油价格持续涨价,95年汽柴油每升平均1.668元,每运送一人次负担燃油费0.083元,至2004年1-9月,汽柴油平均进价每升1185元,每人次的负担增至0.316元,光燃油一项,2004年就比上年增加支出2173.92万元:其次,为了改善乘车条件,缓解乘车难,十年来公交线路增加了249条,车辆增加了2812辆,共增加员工4200余人。尽管公交员工的年平均收入低于全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2004年职工年平均工资168元),但逐年加大的各类附加费用仍然十分庞大,己从93年的18增至现在的62,2004年到期不续签、中途解除合同的叶机304人、修理工61人,对企业经营发展形成了很大压力:公交公司在服务市民的同时,企业运营成本在逐年增高,2004年今年亏损!.26亿元。尽管目财政给予了很大支持,但由于价格机制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大部分仍需由公交公司自行承担,使得企业不堪重负。

据悉,近年来各城市公交企业也因燃油、车辆设施、员工养老保险等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导致很多企业亏损巨大。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各地纷纷出台公交票价的调整优化方案。南京04年7月调整了IC卡的收费标准,广州市的月票也在04年5月取消。相比其他城市,杭州公交的票价低于上海、无锡、常州、广州、武汉、长沙等地。

为了使城市公共交通更好地服务城市经济和市民,使城市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议适度调整票价,使公交事业的发展能步入良性循环。

回忆杀(之二):你还记得2007年的汽车广告么

一、铜产业链概述

铜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大致分为选、冶炼、加工和终端需求。原矿经过开和选矿成为铜精矿,铜精矿冶炼成为金属铜,铜冶炼分为火法和湿法两种,火法冶炼是主要的炼铜工艺,2019年全球火法铜产量占总产量85%。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可加工成各类杆、管、板带和箔,广泛应用于电力、建筑、汽车、家电和机械等领域。废铜是铜供应的重要一环,既可以在火法炼铜的吹炼环节加入,起到降温、增产的作用,也可以在加工环节用于制杆,降低成本。根据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测算,铜消费中33%来自再生铜。

二、全球铜储量丰富,勘探开成为瓶颈

全球铜矿比较丰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铜储量(经济可储量)8.7亿吨,储量达56亿吨,近10年以来全球铜可年限始终维持在40年左右。另外铜储量较为集中,尤其是环太平洋成矿域(重点为南美安第斯成矿带),其中南美的智利、秘鲁储量分别为2亿吨、0.87亿吨,分别占全球储量23%、10%,2019年两个国家铜矿产量分别占全球27%和12%。

我国铜精矿对外依存度高。我国铜储量仅占全球3%,铜精矿年产量占全球8%,然而我国铜粗炼产能占全球42%,精炼产能占全球38%,铜消费量占全球47%。铜精矿产量和冶炼产能、消费能力极度不匹配,决定了我国需要大量进口铜精矿来补充产消缺口。由于国内近几年冶炼产能快速扩张,冶炼增速超过国内精矿产量增速,导致国内精矿产消缺口逐年扩大。

据统计全球可供贸易铜精矿约50%流向中国。我国的铜精矿来源国主要是南美的智利、秘鲁、蒙古等国,其中南美洲的智利和秘鲁两国占我国铜精矿总进口量62%,因此两国疫情往往备受关注。

矿山企业资本开支下滑。虽然全球铜储量丰富,但铜矿增产依赖于铜矿企业持续的资本开支和勘探支出,而矿山企业的资本开支受铜价影响,具有较强的周期性。过去20年有两轮明显的铜矿开发投资热潮,第一轮是在2004年前后,驱动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增加铜需求,导致铜价在2004-2006年走出一轮大牛市,刺激矿山企业增加资本开支和勘探投入;第二轮出现在2010年前后,驱动是各国为摆脱金融危机推出经济刺激政策,尤其是中国“四万亿”增加铜需求,铜价在2009-2011年再次走出一轮单边牛市,矿山勘探开发投资达到历史高位。2011年之后,中国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全球铜需求增速也出现放缓,铜价持续阴跌到2016年才触底,在此期间铜矿山勘探开发投入大幅下滑。

一般而言,铜矿山从勘探开发到产出矿石有5年左右滞后期,2008年之前铜勘探投入增加,对应铜矿产量增速在2013年达到顶点;2012年前后铜勘探投入高峰,对应铜矿产量增速在2016年前后达到顶点。从铜矿产量绝对值来看,上一轮铜矿开发热潮的顶点是在2013年左右,对应铜矿产量在2018年达到高点。自2012年之后,铜价单边下行持续了4年,铜矿勘探开发投入也陷入低迷期,导致铜矿产量增速在过去2017-2019年持续下滑。虽然2017年以来随着铜价反弹,矿山企业资本开支增加,但增量并不明显,未来几年铜矿产量增量将持续受低资本开支影响。尤其是2020年上半年疫情对铜市场造成严重冲击,标普发布的《2020全球勘探趋势报告》预计今年铜勘探支出将减少约40%。

精矿明后年预期增量大但不确定性高。根据机构统计的未来铜矿主要项目,未来2年铜矿增产主要集中在南美的智利、秘鲁,非洲刚果金,以及亚洲的印尼。今年疫情爆发后,3月份各国均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多次延长紧急状态,南美洲主要产铜国受影响较为严重。

根据WoodMackenzie统计,仅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铜矿减量至少49万吨,其中智利、秘鲁两个主要产铜国就占61%。上半年因疫情造成的矿山干扰率为2.3%,其他原因造成的干扰率为0.8%,如果按历史平均干扰率5%计算,则仅剩1.9%的干扰率空间。由于疫情没能得到有效控制,8月份以来国外二次疫情爆发,秘鲁、智利相继宣布进入新一轮国家紧急状态,可能导致在产项目和新投项目持续受到影响,矿山干扰率可能进一步增加,超过历史平均干扰率,并影响今后两年的矿山投产进度。

2020-2022年新增产量主要集中在智利和秘鲁,另外印尼的PTFreeport项目正处于地上转地下开阶段,预计2022年完全转为地下开,未来两年增量较大;另外紫金矿业位于非洲刚果(金)的卡莫阿项目以及塞尔维亚的Timok项目均有望在2021年实现首期建成投产。

全球铜精矿供需平衡。如果按5%的历史平均干扰率计算,机构预计今年精矿供需紧平衡,明后两年平衡或小幅过剩。如果疫情导致今年干扰率超过5%,则今年精矿缺口会扩大,同时影响新建或扩建项目进度,明后两年精矿供应可能持续紧张。

精矿短缺最直接体现为精矿加工费(TC/RC)持续走低。TC是粗炼费,代表从铜精矿经过熔炼、吹炼和精炼加工成阳极铜的费用。RC是精炼费,代表从阳极铜经电解精炼产出阴极铜的费用。自2019年以来矿山劳资纠纷频繁、部分大型矿山地上转地下开损失部分产量,导致精矿供应紧张,加上中国铜冶炼产能扩张高峰,反映在加工费上则是2019年以来TC持续走低,2020年铜精矿长单TC仅62美元/吨。2020年6月中国铜原料联合谈判小组敲定的三季度TC/RC地板价为53美元/吨及5.3美分/磅,是近年来的最低价,现货TC也跌至50美元/吨以下,直接反映了当前铜精矿供应紧张的局面。

铜价具有明显的成本支撑。铜矿品位长期下降趋势导致选成本上升。观察全球22家铜矿生产企业矿石品位,近20年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品位下降一方面导致矿石选成本近年来处于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影响矿石产出。

分析过去20年铜价运行区间,在大多数时间,铜价运行在90%成本分位线之上,铜矿90%成本分位线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只有全球宏观经济遭受大的冲击时,铜价才会跌破90%分位线,在75%成本分位线获得支撑,如2001年、2008年和2015年。根据机构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球铜矿山90%、75%和50%成本分位线分别为5157美元/吨、4209美元/吨、3327美元/吨,上半年铜价最低点出现在3月19日,最低下行到4371美元/吨,跌破90%成本分位线并在75%成本分位线附近获得支撑。

铜矿成本中30-40%是能源成本,主要是柴油。上半年油价大跌也导致矿山成本线下移,随着4月底以来原油价格触底反弹,矿山成本也随之反弹。

三、废铜供应受到多因素抑制

疫情影响废旧金属回收。废旧金属回收利用是所有金属供应的重要一环,基本金属当中除了锌之外,其余品种的废旧金属均占其总供应量30%以上。铜精炼环节加入的废铜占冶炼铜总量的15%,再考虑到加工环节加入的废铜,废铜在精炼和加工环节用量占铜总供应量达32%,废铜供应量大小直接影响供需平衡。今年国内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废铜的回收、拆解活动停顿了2个月左右,造成废铜供应紧张,据SMM统计2-3月份废铜单月减量至少在3-4万吨,导致精废价差一度收窄甚至倒挂。

疫情同样影响国外废铜回收,表现在今年5-6月份进口废铜扣减降至24美分/磅。虽然目前国内精废价差和进口废铜扣减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但国外二次疫情开始蔓延,废铜回收再受抑制,可能再次影响我国废铜进口。

废铜进口政策收紧。进口废铜是国内铜原料的重要补充,据SMM测算2019年国内回收旧废铜90万吨左右,同期进口废铜133万金属吨。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废六类”从非限制类目录调入限制类目录后,进口铜废碎料需批文,批文数量受严格控制,导致进口废铜量锐减。今年1-7月份我国进口废铜41万金属吨,比去年同期下降约49%。今年7月1日起执行的《再生黄铜原料》和《再生铜原料》标准目的是将废铜的固体废物属性转为产品属性,但迟迟未出台实施细则,而2021年开始我国将全面禁止固体废物进口。今年9月1日起执行新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后,大部分外籍船公司担心新政策可能带来的风险,不接受承运固废业务,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废铜进口。

前期国内废铜供应稍显宽松的原因是近几个月铜价上涨,精废价差扩大刺激了国内废铜供应,但废铜进口缩量后,国内废铜不具有持续的供应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废价差已经大幅收窄,近期铜价出现明显调整,但废铜价格坚挺,精废价差已经从7月高点2500元/吨以上收窄到9月底1000元/吨左右;二是废铜票点上涨,9月下旬废铜票点从6月份6%上涨到6.5%,反映了带票废铜供给紧缺。废铜票点的提高和精废价差收窄,使得精铜替代废铜经济性显现,有望促进精铜消费。

综上,铜精矿预期增量较前两年有所增加,但疫情导致今年矿山资本开支大幅削减、矿山干扰率上升,新增或扩产项目集中在疫情严重的南美地区,项目进度存在不确定性。另一大原料来源废铜,其回收体系容易受疫情影响,国内废铜进口处于政策转换的调整期,同样存在不确定性。总体来看铜原料供应并不宽松且充满变数。

四、全球铜冶炼产能过剩,增量主要来自我国

全球铜冶炼产能相对过剩,2017年之前精炼开工率保持在75%左右,近几年全球铜消费增速下滑,但全球尤其是中国的冶炼产能扩产速度并未放缓,导致冶炼开工率下滑,目前在70%左右。这也导致冶炼企业对精矿的需求相对过大,购竞争激烈,加工费谈判过程中处于劣势。总体来看,铜冶炼产能长期过剩,粗炼产能和精炼产能都不是瓶颈,TC/RC会维持在偏低的水平。

五、我国铜消费增速稳健且不乏亮点

中国作为基建和制造业大国,铜消费占全球近50%,其次是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铜消费领域较为集中,大规模电网建设使得电力领域铜消费占国内铜消费总量近一半;全球范围内铜消费领域分布较为均衡,主要是电力、建筑、交通等领域。从铜的最终使用形态来看,主要是利用铜良好的导电性,电力传导占总量60%,这也决定了铜在涉及电力的新兴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新能源汽车、光伏、大数据中心等。

分析各国铜消费增速,可以看出以下几点:一是中国铜消费增速近年来有所下滑,但在各国当中仍居于前列,考虑到中国铜消费占全球近一半,中国始终是拉动全球铜消费的主要力量之一;二是欧美等发达国家铜消费停滞不前,消费增速基本在零附近上下波动;三是亚洲的印度及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消费增速高,是未来全球铜消费的增长点,但现阶段基数偏低,对全球铜消费的拉动有限,所以近几年中国以外铜消费基本稳定,处于低速增长状态。因此中国铜消费是更加重要的变量。

新能源领域成为我国铜消费新增长点。国际铜业协会的一份报告显示,燃油车、混动车、插电混动车、纯电车的单车用铜量分别为23kg、39kg、60kg、83kg。按照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25%。我们以2019年为基数,设到2025年汽车总产量不变,新能源汽车当中纯电动占82%,插电占18%比例不变,可大致推算新能源汽车用铜量。

设新增充电桩与新增新能源汽车数量相等,直流公共充电桩、交流公共充电桩和私人交流充电桩用铜量分别为60kg、20kg和5kg。设到2025年车桩比提升到1:1。根据上述设,简单推算出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用铜量。从测算数据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用铜量相比传统行业偏小,但增速较快,随着基数增加,未来几年可能成为拉动铜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铜传统消费领域保持稳定。铜传统消费领域用量大,是决定铜消费量的主要因素。今年电力电资继续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1-7月电资累计完成额2053亿元,同比增1.6%,今年国家电网投资额4600亿元,比去年实际完成额增2.8%,以此推算三、四季度仍有小幅增长空间。

另外两大消费领域空调和汽车需求都表现稳健。根据中汽协的数据,8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1.9万辆和218.6万辆,同别增长6.3%和11.6%。汽车产销量连续5个月实现正增长,且销量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在10%以上。产业在线空调产销数据显示,8月行业总产量同比3.32%,总销量同比2.78%,销量增长主要靠出口拉动,出口同比增7.49%。

房地产行业用铜主要集中在竣工端,主要使用装备线缆,用作布电线等动力连接线。统计局公布的房屋竣工数据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温和反弹,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同比降幅较大,但随着复工推进逐渐修复。截至今年8月份,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同比-10.8%,当月同比收窄到-9.8%。由于过去两年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之间的剪刀差,我们认为竣工面积增速有望持续反弹,从竣工的领先指标如电梯产量和玻璃产量也能得到佐证。

房地产用铜的另一个增长点是老旧小区改造。今年4月份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各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比去年增加一倍,重点是2000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区。7月份院发布《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

根据住建部的信息,今年1-8月份,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78万个,占年度目标任务的70.7%;涉及居民539.万户,占年度目标任务的76.4%。老旧小区改造的重点之一就是供电线路改造,包括架空线缆入地等,有望提振铜消费。同时老旧小区改造也带动装修、家电等行业发展,加速家电更新换代。随着改造项目的开工和推进,对铜消费的拉动效果将逐渐显现。

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复苏利好铜价。铜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决定了铜价与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其工业属性决定了铜价与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走势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当前主要经济体均处于疫情后的复苏时期,9月美国和欧元区Markit制造业PMI分别为53.5和53.7,均已连续3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且环比8月份数据有较大上升,中国制造业PMI指数连续6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且新订单分项指数持续向好,说明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复苏动力,中短期内将继续拉动铜消费。

综上,铜的传统消费领域如电网、空调、汽车等领域年内累计消费增速均已接近或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四季度电资有望进一步释放,汽车产销维持增长势头,地产后周期持续带动家电消费提升,传统消费领域不会有大的滑坡。由于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使其在新能源、新基建等新兴领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未来有望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根据机构给出的平衡表,明后两年全球精铜过剩量在30万吨左右,过剩量占产量1%-1.5%,不存在明显的过剩或短缺矛盾。如果疫情导致的矿山干扰率超预期,则平衡表会转向平衡或略短缺。另外该平衡表对明年消费增速预测偏保守,由于疫情导致今年消费基数低,叠加各国释放流动性和财政刺激政策,明年消费增速大概率高于预期,导致供需紧平衡。在全球铜显性库存处于历史低位的情况下,铜价会具有较大的弹性。

2023年1月3日24时起北京成品油价格按机制上调通知

2007年,北京奥运会的前一年。按照之前东京奥运会、汉城奥运会的经验,但凡亚洲国家举办奥运会,奥运会之后几年的汽车市场将会迎来大幅增长,更何况这次还是北京,背后是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

因此,2007年成为各家合资车企密集投放新车的一年。这一年的汽车广告也要比2006年和2009年更多,差不多多出了30%-50%左右。

从2007年的汽车广告可以看到,豪华品牌已经不局限于BBA,SUV的兴起也从这时候开始——这也可能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属性有关。中国汽车市场开始呈现更多样性、更高端化的丰富性,中国汽车消费开始呈现出超出所有人预期的高速发展态势。

1) Jeep指南者

2007年Jeep在中国投放了指南者,通过进口方式导入。而它是当时进口车市场比较少见的“紧凑型SUV”,主打的是都市风格,所以我们能够看到除了Jeep特有的七孔格栅外,很多细节是很圆润的——这个风格其实后来体现在自由客上面更多,指南者后期变成了相对更传统家用风格的方正设计。

2007款指南者搭载的是170马力的2.4L发动机,搭配的是CVT变速箱,同时还有适时四驱。这个配置卖多少钱呢?23.99万元到26.99万元,对比当时国产CR-V的价格,Jeep指南者的价格完全没有进口车的溢价,所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克莱斯勒经销商的销售主力。可以说,Jeep在全新大切诺基上市之前,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定位并没有比主流合资品牌高半级。

2) 凯迪拉克SLS赛威

2007年的时候,凯迪拉克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对标奥迪A6L的SLS赛威车型,无论是气场还是配置,其实都是高于那时候的奥迪A6L产品。或许凯迪拉克错半级竞争的打法就是那时候形成的。

在海外并没有SLS车型,凯迪拉克的旗舰其实是STS,不过后来导入中国市场进行了加长,就改为SLS,而中文名称则是依照STS的上代车型Seville翻译为“赛威”。

赛威确实很气派,凯迪拉克的广告也自然大手笔,用的是跨页,以一种很“稳重”的姿态来呈现这款车长超过5.1米的中大型豪华车。一个细节是,那时候凯迪拉克的豪华轿车就用了垂直式前大灯组,尽管受制于技术没法做得细长,但是也能够看到连体式大灯的影子了。

赛威搭载的动力总成也很旗舰:顶配4.6L V8北极星发动机、高配3.6L V6发动机、中低配2.8L V6发动机。不过那时候的2.8L V6自吸的动力也就是现在很多车2.0T的水平,甚至1.5T高功率也能够达到,搭配五速手自一体变速箱、MRC电磁悬挂系统等等。当然赛威的价格也不菲,从40万元到80万元,涵盖了A6L到7系的价格区间,大概相当于一开始CT6的定位。

最有意思的是,凯迪拉克SLS赛威广告词很有那时候的台湾营销人的腔调,比如行文会用上“阁下酌选”、“阁下携手先行”这样特别独特的用语,显得很有尊崇感。

3) 丰田凯美瑞

2007年是凯美瑞叱咤风云的时期,一上市就把曾经的中高级车冠军雅阁拉下马来,终端销售也是加价不止。所以这个凯美瑞的广告也是投得毫不手软,尽管只是一款主流合资品牌的中高级车,可是也使用了跨页广告,而跨页广告这在此之前基本上是豪华品牌的专属。

2008款凯美瑞没什么大的变化,不过增加了一些主被动安全装备,比如ABS+EBD+VSC+TRC,还有氙气大灯、AFS前大灯智能随动转向系统和ALS自动车身水平控制,部分车型增加了侧安全气囊和安全帘,诸如此类。

此外,那时候丰田使用的品牌slogen还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4) 英菲尼迪FX

2006年左右,英菲尼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这个诞生于北美的日系豪华品牌,希望能够赶上中国豪华车市场的大爆发周期。从广告画面上我们能够看到,早期英菲尼迪在中国市场仅仅只有七家经销店,除了传统的北京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之外,那时候成都三和英菲尼迪就已经开业,甚至广州都没有建店。

英菲尼迪当时主推的车型是FX,也就是现在的QX70。不过那时候的FX已经临近换代末期了,后续的FX才是真正的经典设计。那款车型放到今天来看依然有种“动物凶猛”的感觉,符合当前越来越多车型所塑造的攻击性前脸设计——你要知道,这款车可是在十多年前设计的。

说回2007年的这款FX,在前大灯和格栅设计上还是相对平庸、稳重了些,但是整车的比例仍是以性能轿跑为核心,可这又是一款SUV车型,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沟通鸿沟——彼时中国市场对SUV的理解刚刚才从硬派方正开始转向城市化的圆润,而FX就直接跨到了轿跑造型上?

不过FX主打的卖点还是动力性能,320马力的V8发动机,对比稍后的讴歌,却没有被放大出来。

5)讴歌TL

讴歌和英菲尼迪差不多是前后脚进入中国市场,不过作为北美最早诞生的日系豪华品牌,讴歌是事实上的最后一个到中国市场的日系豪华品牌。所以,讴歌的文案还专门用了一行小字写到:“Acura是Honda的高端品牌,畅销美国20年”。

从画面上看,讴歌TL的广告要比英菲尼迪FX简洁许多,盾形的前网格栅和刀锋腰线都让人记忆犹新,而硕大的270、3.2、VTEC的字符也很好的凸显了讴歌TL的卖点。3.2L V6 VTEC引擎,以及270马力的数字,让讴歌TL确实很快吸引到那些追求速度感的有钱人。

可更大的问题是,那些有钱人很难买到它——全国都只有五家经销店,分别是北京两家、南京、深圳、佛山各一家。不过即便如此,佛山这家讴歌店也卖成了这个品牌的“奇迹”——今后十多年,据说有一半的讴歌车型行驶在佛山。

一个题外话是,讴歌TL这具3.2L V6发动机很快就被新的3.5L替代,价格也从早先的39-43万元一下上涨到62万元,当时被很多媒体评价为“讴歌信心爆棚”。几年后因为销量骤降,不得不降价到49.8万元,然而时机已过,TL也黯然退场。

6) 本田飞度/思迪

2007年是第一代飞度以及其三厢版本车型的最后阶段,所以广本对飞度和思迪进行年款升级,希望能够维持销量。

飞度型动派主要是设计了运动型前后保险杠和运动型侧裙边,让新车看上去更运动,同时增加了黑色、紫色和银色新车色。而08款思迪则是用了本田家族式的盾形格栅,做了一个镀铬,本田也为中国市场的思迪专门做了电动天窗的开发,增加了四轮碟刹这些升级配置。

还有就是广本少见的打上了“首付20%个人汽车”的信息,这在当时几乎都以全款购车的时代非常少见,广本应该是最先吃螃蟹的那个。

7-8) 奔驰ML、GL

2007年的奔驰,显然没有近几年这么强势,高端SUV是当时奔驰的利润核心。因此在国家地理这样的男性为主的杂志上,ML和GL双车同时出现也不足为奇了。

这个时期的奔驰ML是M级的第二代车型,平台代号W164,应该也是最被中国消费者熟知的奔驰豪华SUV产品。这代车型改用了承载式车身,动力包括3.5L V6、5.0L V8发动机,还配备有7速自动变速器(7G-Tronic),直接控制(DIRECT CONTROL)悬架系统, 4MATIC全时四驱系统,以及驾驶室管理及数据系统(COMAND)——也就是有了中控大屏、车载电视等可视化装备。

这样一款车在当时要卖多少钱?85.8万元到119.8万元。

不要嫌贵,更贵的还有同平台打造的全尺寸SUV车型——奔驰GL。2006年奔驰GL在M级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大,能够满足第三排乘客的空间需求,显然这么大的车不是为欧洲市场做的——而是瞄准了北美市场那些顶级客户。

奔驰GL的动力总成也和M级不一样,用了一具4.7L V8发动机,250kW最大功率、460N·m最大扭矩,也很美式。GL在M级的配置基础上增加了空气悬挂系统AIRMATIC,还有全景天窗、多区域空调、哈曼卡顿音响等等,这样价格上涨到接近150万人民币,确实是当时的旗舰了。

再后来,奔驰为了厘清SUV和轿车级别的对应,所以对SUV的命名体系进行了变革,M级改用了GLE,GL级则使用了GLS。

9) 奥迪A4 S-Line

奥迪A4是什么时候加长的?在我们印象里似乎已经很久了,可实际上看到这幅广告才想起来了,首次进行加长的奥迪A4是B8车型,于2008年才在中国市场投产,也就经历了两代车型。

换句话说,在2007年推出的奥迪A4 S-Line其实还是标准轴距版本,因此销量表现并没有现在这么厉害,其全年销量也不过164辆,相当于现在一个半月左右的销量而已。

只是由于奥迪在那个时期确实很有钱,尽管这个广告有一半的内容是毫无意义的,但偏要投放一个跨页广告。另外就是在右上角有一个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标识,还能隐约让人记得“大众中国2008奥林匹克”的强姿态。

这个时期的奥迪A4在尾标上也没有像现在这么“浮夸”,“1.8T、2.0T”两个排量就是照这样标注,入门级别还提供手动挡选择。还有,那时S-Line版本的价格要比普通版本贵出1万元左右,而到了现在基本上都是双外观选择,价格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10) 福特S-MAX

让人难以置信,福特竟然还在中国投产过MPV是吧?不仅如此,这款MPV还有一个中文名字“麦柯斯”。但是这款车在中国市场从来就没有火过,2007年导入,月销量基本在1000辆以下,然后续存到2014年6月就再也没有销量记录了。

实际上S-MAX一开始信心十足,毕竟是2007年的欧洲年度车,而且算得上是全球首发同步,而且这款车的尺寸并不小,长宽高4760/1910/1640mm,轴距达到2850mm,其实就是蒙迪欧底盘上打造的MPV车型。并且在驾控性能的加持之下,长安福特相信这款车能够比肩奥德赛——不要以为那时候的奥德赛是今日的奶爸车,刚国产时奥德赛其实是休旅车。

S-MAX定价是21.98万元和23.98万元,相比奥德赛也算便宜。那么这款车为什么会失败呢?我们其实看看广告画面中的传播亮点就知道了。

S-MAX用 6AT变速箱,重要的卖点是底盘:“媲美轿车的精准驾驭;先进的C3P设计技术打造强健底盘,辅以高强度吸能式车体”。

听了这段话你能了解到为什么长安福特在MPV上折戟了吗?显然,没有谁会买一辆操控性能出色的MPV,大家想知道的空间、舒适性一句都没提,甚至连搭载的是马自达2.3L自吸发动机也没说。

当时长安福特还有一个问题,一丁点儿都没有提及这款车是MPV,似乎不想让人知道这款车是MPV家用车。原因自然是第三排空间不太够——这是因为第二排座椅不能前后滑动,第三排基本就是儿童座,也就丢失了MPV的卖点。为此长安福特还专门定义了一个新的细分区隔:SAV运动型多功能车。

可问题在于,如果不是MPV,那S-MAX为什么要卖20万元呢,消费者买一辆蒙迪欧就很好了嘛。

多年以后,宝马也用了这个“SAV”的定义,不过人家是用在了宝马X系列上,这样消费者至少不会排斥一辆SUV是运动的。

多年以后,长安福特也没有导入下一代S-MAX,反而是同处于重庆的力帆,抄袭了下一代S-MAX的造型,命名为轩朗。

11) 本田思域

本田在1998年的时候找了广州成立广州本田,雅阁上市之后大获成功,之后奥德赛、飞度也攻城略地。不过因为本田一直和东风有很紧密的联系,所以在2003年东风本田合资公司成立,到2004年本田就把CR-V导入了东本,让东本赚得盆满钵满。

到了2006年上半年,东本迎来了第二款车,第八代思域。那时候思域放到整个家轿市场还是颇具竞争力的,毕竟思域在北美市场是能够和花冠匹敌的车型,另外1.8L发动机比当时很多竞品主打的1.6L动力更好,油耗更低,被东本宣传为 “黄金排量”——然而不幸的是,后来这个排量无法享受到1.6L购置税减半政策,东本销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当然,在2007年之前思域的销量还是很拔尖的,八代思域当时用了很有科技感的双层仪表盘,速度显示是数字化,而转速表则是中置,很有运动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思域这个中文名一直到2007年5月才定下来。

在广告上除了思域的信息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东本还借用这条广告进行经销商招募,说明那时候东本已经意识到之后销量还有一波大增。

12)郑州日产奥丁

郑州日产那时候主要是卖皮卡和硬派越野车,主打大宗消费市场,也就是工具车类别。奥丁其实就是悬挂东风标的帕拉丁改型,还是在皮卡底子上做的SUV车型——是的,那时候郑州日产就开始用SUV的定义了——用非承载式车身,后悬挂还是螺旋弹簧结构,稍微不同的是帕拉丁的钢板弹簧更偏向于城市舒适性。

奥丁主打的卖点还是经久耐用和省钱,高配车型用的是日产QD32T柴油发动机以及4AT变速箱,而且还有电控四驱转换,对于那时候的工具车来说还是很高级的。销售方面,则更多是电网、水利或者城市建设这些事业单位才会购。

13) 斯巴鲁傲虎

斯巴鲁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也并不晚,差不多2004年就开始出口车型到中国了。到了2007年,斯巴鲁已经把旗下五个车系中全部四轮驱动精品车型取全球同步的策略引进中国,包括Legacy力狮3.0R、Legacy力狮旅行轿车2.0R、Outback傲虎3.0R、Impreza翼豹2.0R、Tribeca驰鹏,还是很执着的。

广告中出现的傲虎是这款车型的第二代,尽管有3.0L和2.5L两个排量进口到国内,但是主打的显然是低排量的2.5L车型。斯巴鲁并没有用SUV车型来定义这款车,而是强调这款车是兼具旅行车和休闲车于一体的“纯正”多功能旅行车,并且也把左右对称全时四驱系统印在了上面。想想看,如果那时候斯巴鲁愿意大力传播傲虎的SUV特性,而非小众化的旅行车,说不定能够争取到更大的份额。

当然那时候傲虎的价格也不便宜,报价是35.98万元,属于在合资紧凑SUV和进口豪华品牌中型SUV的中间地带。只是很快,广汽丰田就导入了7座中型SUV汉兰达,那时候3.5L排量的汉兰达也不过40万元出头,让傲虎这样的小众车型很难有竞争力。

文|JackieLXX

图|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小麦“跳水”豆粕降温,猪价涨势反扑,油价跌不动!发生了啥?

本市成品油价格按机制上调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要求,按照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本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

自2023年1月3日24时起,每吨分别提高250元和240元;

89号汽油由每升7.10元调整为7.29元,提高0.19元;92号汽油由每升7.58元调整为7.78元,提高0.20元;95号汽油由每升8.07元调整为8.29元,提高0.22元;0号柴油由每升7.29元调整为7.50元,提高0.21元。各成品油零售企业可在不超过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具体零售价格。本市汽、柴油最高批发价格,合同约定由供方配送到零售企业的,按照最高零售价每吨扣减300元确定;合同未约定配送的,按照最高零售价每吨扣减300元和运杂费确定。

各成品油经营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成品油价格规定,实行明码标价,在明显位置公布油品价格,切实维护成品油市场稳定。消费者可通过12345平台举报价格违法行为。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年1月3日

附件:北京市汽、柴油价格表

品名

最高批发价格

最高零售价格

配送制

元/吨

非配送制

元/吨

元/吨

元/升

89号汽油

9395

9298

9695

7.29

92号汽油

97

9874

10277

7.78

95号汽油

10558

10450

10858

8.29

0号柴油

8360

8273

8660

7.50

-10号柴油

8880

8788

9180

7.95

-20号柴油

9313

9216

9613

8.32

-35号柴油

9659

9559

9959

8.62

注:以吨为单位的保留到元;以升或公斤为单位的保留到分,分以下四舍五入。

下次油价是涨还是跌?

导读3月伊始,国内汽柴油价格即将迎来新一轮调价窗口期,据了解,3月3日24时,油价将按照规定开始调价!众所周知,国内汽柴油调价机制,按照三地原油变化率,综合考虑国际原油市场的变动,每10个工作日调价一次,年内油价累计调整4次,2涨1平1跌,涨跌折扣后,汽油价格上浮255元/吨,柴油价格上浮245元/吨!

目前,新一轮油价即将调整,但是,从市场反馈来看,本轮油价计价周期,原油变化率虽然负值开端,但是,变动幅度不大,在结束的前7个工作日原油变化率仅有-1.38%,折合油价下跌50元/吨,刚刚处于下跌调整的临界点,折合普通汽柴油价格下调0.04~0.05元/升!

而从国际原油市场来看,目前,美国轻质原油价格77.16美元,上涨1.94%,布伦特原油价格83.33美元,上涨1.57%!由于市场对于俄罗斯3月份日均原油出口减量50万吨,担忧,部分机构认为,俄罗斯或将进一步削减产能至日均62万桶,这加剧了市场看涨的情绪,因此,本轮油价跌不动,市场或将维持搁浅的走势!

小麦市场:

而在小麦市场,近期,小麦价格“跳水”,2月初,国内主流制粉企业,小麦挂牌报价稳定在1.6~1.64元/斤,目前,主流制粉企业挂牌报价跌至1.54~1.57元/斤,小麦落价幅度大幅增加,主产区小麦均价跌至3130元/吨,相比上周下跌1.32%!

小麦价格深跌,根源在于年后面粉需求不畅,虽然,口罩问题告一段落,但是,年后消费需求不及预期,叠加,春节前部分面粉企业提前备货,企业库存相对宽松,年后市场补库情绪低迷,而面粉走货迟缓,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开工率,制粉企业库存消耗缓慢,压价情绪较浓!

而在供应方面,近期,小麦落价幅度增加,一方面,政策性小麦拍卖不断;另一方面,由于天气转暖,市场悲观情绪较高,部分贸易商恐慌性出库,这加剧了阶段性原粮供应的压力,支撑了麦价的下行!

不过,个人认为,由于小麦玉米之间价差收窄,小麦价格进一步回落的空间或将有限,麦价底部支撑点或将徘徊在1.54~1.55元/斤左右!

一方面,随着各行各业恢复,库存面粉逐步消耗后,企业开工率或将逐步回升,对于原粮需求也将逐步改善;另一方面,基层余粮逐步减少,政策性小麦或有停拍的风险,企业库存不断消耗,逢低补库的情绪也将转浓!因此,短期内小麦价格或将以震荡偏弱为主,价格下行的空间或将有限!

豆粕市场:

近期,国内现货价格不断走低,多地主流油厂报价陆续下行,从市场报价来看,国内主流油厂以及贸易商落价20~100元/吨,其中,湛江43%蛋白豆粕报价下跌100元,4260元/吨;天津贸易商报价4410元/吨,山东报价4360元/吨,江苏报价4310元/吨,主流沿海油厂报价4280~4390元/吨左右,全国现货豆粕均价在4430元/吨,相比元月份下跌271元,环比下降5.8%!

豆粕行情下行,从市场供需来看,受进口大豆入港增多,1~2月份,样本油厂大豆压榨规模近1200万吨,油厂豆粕库存相对宽松,3月份,进口大豆入港或将达到650万吨,豆粕供应相对宽松,而下游需求方面,贸易商谨慎补货,提货积极性较差,这加剧了部分油厂库存的压力,支撑了现货豆粕行情走低!

而据机构分析,1~2月份,国内豆粕需求规模在920万吨左右,受畜禽养殖盈利不足,生猪育肥头均出栏亏损较多,养殖端的不景气,也限制了豆粕使用规模,利空于豆粕价格!但是,进入3月份,随着大豆入港规模或将减少,部分油厂受大豆库存不足,或有停产的现象,豆粕库存逐步减少,企业压力逐步减弱,挺价情绪或将转浓,预计,3月份,豆粕价格下行趋势偏缓,价格有触底回升的基础!

生猪市场:

在国内生猪市场,近期,猪价持续走高,3月1日,标准生猪价格涨至7.95元/斤,生猪价格上涨0.03元,相比上月初,猪价反弹幅度在13%左右,猪价涨势反扑,而阶段性猪价上涨的逻辑,此前笔者也多次阐述!

个人认为,一方面,生猪出栏压力锐减,市场扛价惜售情绪高涨,散户猪场出栏减量,集团化猪企出栏积极性一般,生猪供应缩量;另一方面,二次育肥抄底情绪高涨,补栏中低标猪的热度回升,叠加,屠宰场入库积极性提升,生猪供应略有不足!

但是,由于国内消费支撑有限,虽然,受市场情绪支撑,猪价逆势走强,但是,由于二次育肥造成生猪出栏周期后置,猪价后期上涨或将进一步承压!按照官方数据,3月份,国内生猪供给有触底回升的趋势,叠加,消费支撑维持弱势,受养殖端扛价惜售以及二育等现象支撑,3月中旬前,猪价或将维持震荡偏强的格局!但是,随着市场抄底情绪进一步回落,猪价上涨支撑不足,养殖端逢高出栏的现象升温,3月中下旬,猪价仍有偏弱下行的压力!

3月份,猪价或将维持高频震荡的走势,本月猪价或将徘徊在15.5~16.5元/公斤左右,受市场情绪博弈,猪价涨跌拉扯不断,但是,进入4月份,随着天气转暖,市场对于大体重生猪需求降温,部分二次育肥或将提前出栏,猪价或将再次进入偏弱调整的周期!

小麦“跳水”豆粕降温,猪价涨势反扑,油价跌不动!发生了啥?对此,大家是如何看待的呢?以上为笔者个人观点!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价格表

涨。

12月3日24时,油价调整窗口正式启动,自此后,油价上调,其中,92号汽油每升上调2毛钱,95号油价和0号柴油价格上调均上调0.21元,截至2020年结束,目前仅剩下两轮,分别是2020年12月17日24时、2020年12月31日24时。

2020年最后一次调整油价,也相当于2021年的第一次调整油价,毕竟12月31日24时,亦为2021年1月1日零时,只是根据2021油价走势分析,明年油价或将继续上涨。高盛分析师认为,随着疫苗利好消息的来袭,国际原油需求反弹,同时,非OPEC供应反应并不大,在市场再平衡过程中,2021年油价将上升至65美元/桶。

汽油使用注意事项

在高原地区使用汽油的时候,会由于空气稀薄,充气系数下降,气缸压缩压力和压缩温度下降,可改用牌号较小的汽油而不会产生爆震。

例如在海拔1000米地区,只需用辛烷值为62的汽油。如果汽车由平原地区行驶到高原地区后,在没有换用低牌号汽油时,应及时将点火提前角适当提前,并将主量孔调小,反之,从高原地区行驶到平原时,为了不产生爆震,应将点火提前角减小(即推迟点火),并将主量孑L适当调大。

比亚迪这几年根据自己的勤奋,总体水平也算得上走到国内独立品牌汽车的前面。而在新能源技术合理布局上,比亚迪有着秦、秦100、秦EV300、唐、唐100、宋、宋DM、宋EV300、元等车型,产品系列十分丰富多彩,下边咱们就来关键说说比亚迪集团旗下的纯电动车车型。

比亚迪新能源车——元EV-360

补助后市场价:7.99-9.99万余元

综合续航里程:305km

比亚迪元EV系列产品是比亚迪集团旗下的中小型SUV车型,根据汽油车版本号打造出而成,于2021年5月份发布,新汽车补助后的市场价为7.99-9.99万余元。元EV360搭载了比亚迪自主研发的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最高值输出功率为160kW,最高值扭力为310Nm,0-100公里/钟头加快仅为8.9秒。动能贮备上,新汽车使用了三元锂电池,比能量为126.91Wh/kg,综合续航里程为305km,在60km/h匀速行车下续航里程可做到360km。

比亚迪新能源车——宋EV系列产品

补助后市场价:18.99-21.99万余元

综合续航里程:270-400km

比亚迪宋大家族包含宋汽柴油版,宋DM插电混动,及其宋EV纯电动车,这新款车一样是根据汽柴油版车型打造出。全新发售的比亚迪宋EV500搭载了一台至大功率为160kw,最大扭矩转速为310N·m的稀土永磁感应电机,其选用的三元锂电池的电容量为62kwh,工作状况续航力可做到400km,匀速工作状况续航里程为500公里。除此之外,全新升级一代宋EV500适用60kW汽车充电桩,40%-80%电池充电_间仅需三十分钟。

比亚迪新能源车——秦EV系列产品

补助后市场价:14.99-16.99万余元

综合续航里程:400km

比亚迪秦EV从16年发售至今,早已开展了2次更新换代,现阶段最新型的秦EV450车型早已在2021年的3月份发售了。对比于旧款,最新款秦EV在外表上和配制上开展了全方位升_,驱动力层面也由原来的磷酸铁锂电池锂电池组升_为三元锂电池组,并搭载至大功率160kW(218PS)和最高值扭距310N·m的稀土永磁同_驱动电机,NEDC综合工作状况续航里程可以达到400km,比旧款车型提升了180km的续航能力。

比亚迪新能源车——秦Pro-ev500

补助后市场价:16.99-18.99万余元

综合续航里程:420km

秦Pro-ev500于2021年9月份发售,可看成是比亚迪秦EV的接任车型,下边是新汽车闪光点:

根据比亚迪“e平台”打造出;

选用比亚迪最新DragonFace家族设计语言;

车里搭载12.5.5英寸8核响应式转动升降式中控屏;

搭载比能量为160.9Wh/kg、容积为56.4kWh的密度高的锂电池组;

较大续航里程为500km,0-50km/h加快时长为3.7s;

电池容量从30%-80%,快速充电_间低于30min。

比亚迪新能源车——e6系列

补助后市场价:24.38-30.3八万元

综合续航里程:400km

e6是比亚迪新能源车集团旗下的MPV车型,现阶段全新的比亚迪e6是在2017年发布的,驱动力层面,e6搭载一台至大功率为90KW,最高值扭力为450Nm的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相互配合容积为82千瓦时的磷酸铁锂电池锂电池组,能够完成400千米的综合工作状况续航里程。而在匀速行车状况下,可达到520公里的纯电续航里程。

比亚迪新能源车——e5系列

补助后市场价:12.99-13.99万余元

综合续航里程:400km

比亚迪e5新能源技术系列产品小汽车到迄今为止一共有3代车型,新款的比亚迪e5450在2021年的3月份早已发售了。比亚迪e5450的发布相较旧款e5关键增强的也是续航力,最大的变化能够说成动力锂电池由磷酸铁锂电池换为了三元锂电池,一方面是得到我国新能源车补贴新政的危害,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顾客高些的规定。

百万购车补贴